[首页]


泰国林居传统导师
开示选译

[编译]良稹


阿姜索-堪塔西罗 (1861-1941) 阿姜索与弟子阿姜曼一起振兴了二十世纪泰国林居修行傳统。阿姜索原籍乌汶,出家后专意于禅修。早年曾指导阿姜曼严格持戒,如法修持。干季与阿姜曼结伴游方 数年,在野外林间梵行。他告诉阿姜曼,遵照经典,这条林居修行之道虽不能保障证果,但大方向是正确的。阿姜索心性平稳、静 谧、寡言,定力深厚,是一位真正的森林隐者,未留下教导的文字记录。
        阿姜普的回忆

阿姜曼-布里达陀 (1870-1949) 尊者阿姜曼1870年1月20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府空建区邦堪蓬村,15岁入本村寺院作沙弥,好学强记,活跃、大胆、广能。两年后从父命还俗,22岁 决意再次出家,1893年6月在乌汶城边的里亚寺受具足戒,入阿姜索在该寺的禅堂修佛随念、不净观、身念处。曾与阿姜索结伴 行头陀行数年,之后独自在泰东北与北部、寮国、缅甸山林间长期游方梵行,探索灭苦之道。修成深度定力、调服自心之后,下行到 中部(约1915年),在曼谷巴吞旺寺度雨安居,其间多次走访一位同乡上座——波罗尼瓦寺[法宗派总部]住持、著名学者优波 离长老(1856-1932),印证体验并探讨进一步密集观禅理论。雨安居完毕后他来到中部山区的几处洞穴静修,特别是在那 空那育府传说中恶灵出没的萨里迦山洞独修三年,成就不凡。其时他想到早年游方时曾遇见众多头陀僧在泰东北各处修行,又回想自 己过去无善知识指点、修行步伐的迟缓,升起了慈悲之心。他于是下山回到东北(约1919年),把自己重新开启的修证之道先传 给了他的老师阿姜索,不久弟子与护持者接踵而来。他与阿姜索不仅传授禅定法门,而且为使弟子瞄准最高目标, 对他们的个人习惯、价值观与观察力,作彻底的重新教育。阿姜曼在东北指点了一批弟子,自知未完成最后一步,必须再次加速。机缘成熟时他只身离去(约 1928年),在巴吞旺寺再度雨安居,又与优波离长老共读经书,深受这位学者的推崇。雨安居结束后他 来到北部的清迈,独自在山里日夜修行,不久成就。他在清迈地区游方教化11年,1940年被乌汶弟子请回原籍。阿姜曼一生大 部分时间在各处游方,直到生命的最后五年,才定居色军府的班农伏寺,1949年圆寂。由阿姜索与阿姜曼振兴的泰国林居禅修传 统,不仅传遍了整个泰国,如今已立足海外。

阿姜宛-苏近诺(1883-1985) 阿姜宛1883年出生于泰东北黎府一户乡村铁匠之家。五岁丧母,九岁从母遗愿出家为沙弥,21岁在乌汶一家寺院受具足戒。师从多位导师,其中阿姜曼曾指点 他修习禅定; 曼谷波罗曼尼瓦寺的优波离长老曾教导他研习经典数年,之后他在清迈重新受戒。阿姜宛常年在泰东北、北部、及至缅甸、印度独自觅地行头陀行,高度成就。他一 生不识纸币。1955年阿姜宛在清迈府的多美蓬寺定居,1985年圆寂。

阿姜敦-阿图罗(1888-1983) 阿姜敦1888年10月4日出生于素輦府乡村。排行老大,下有四名弟妹,少年即养家谋生,曾经是府城剧院主要演员。22岁出家。六年后对无知见的城市比丘 生活感到失望,便前往乌汶一所研经寺院修学数年,结交了阿姜辛-堪提迦摩,于是在法宗派重新受戒。不久两人遇见了阿姜曼。当 时阿 姜曼多年游方之后刚回泰东北,在附近一所寺院里度雨安居。两人前去听他说法,深受其教导与举止的影响,于是放下经典的研习, 成了阿姜曼最早的两位弟子,在他指点下游方梵行。在泰国与高棉的山林间行脚19年后,阿姜敦接到僧团上座的指示,领导素輦府 一座研习与禅修并重的寺院。因为当时他已极其有名,很多人去拜见请教他,但他雨安居留住的偏僻寺院往往交通不便。因此他 在1934年接受了这个座落于市中心的布拉帕寺的住持职务。他在那里直到1983年圆寂。 
        法语微言


“我要你们大家仔细审查快乐,看一看究竟什么时候是你一生当中最快乐的。你真正对着它看的时候,就会知道,它不过如此,跟你经历过的其它东西相比,没多大 差别。为什么没多大差别? 因为世间本身不过如此。它能给的就是那么多——一次次重复,就是这些东西。生 、老、病、死,一次又一次。怎么也得有一种喜乐,比它更超越、比它更殊胜、比它更安稳。这就是为什么圣弟子放弃了有限的喜乐,寻找一种来自身寂止、心寂 止、杂染寂止的喜乐。那是安稳的喜乐,无可相比。”——《法语微言》

阿姜考-安那腊育(1888-1983) 阿姜考1888年出生于泰东北乌汶府乡村。为人端正、热心、多友。二十岁由父母作主婚配,育有子女七人。某次外出做工,回村时目睹其妻不忠。举刀在手几欲 杀人,终为理智所制,决定成全其妻,自行出家,发誓找到灭苦之道。他于1919年受具足戒,时年三十一岁。阿姜考在寺院学习 经律六年后,出走游方,寻找当时已负盛名的阿姜曼。在廊开见到一次,旋即失去踪迹。几年后听说阿姜曼在清迈,再次步行出发, 一年多后遇见阿姜宛,与之结伴而行,终于找到。此后两人接受阿姜曼的指点,全力禅修。据说他在林间坐禅时常常夜半易地,因为 意识到自己一旦熟悉了环境,警觉与念住随之松懈。阿姜考在清迈修行多年,高度成就。1936年左右他回到东北,1958年乌 汶密林里的午鼓洞寺定居。1975年正值泰国武装动乱四起,国王亲往午鼓洞寺拜见87岁的阿姜考时,曾请教国家面临的最大问 题,他答: 贪婪与腐败。阿姜考于1983年圆寂。


阿姜康地-帕跋挲(1902-1984) 阿姜康地1902年出生于泰东北坤敬府一户农家。二十二岁从泰风俗在本地寺院出家,然于乡村寺院惯常习法有所不满。于是1928年在法宗派重新受戒,次年 师从阿姜曼的高年资弟子阿姜辛-堪提迦摩,作了游方头陀,在泰东北四处寻找僻静处修行。1955年来到泰寮边境的黎府太父崖 洞,以该洞穴为理想所在,在其中度过余生大部分时间。年迈不力登高时,迁至洞下的山脚。尊者作为一位导师,以品德高严,心性 温和著称,吸引了大批在家与出家的弟子。圆寂前太父石崖脚下他的住地周围已发展出一座规模可观的寺院。
        使佛法成为你自己的


“不过多数人,无论生在哪个国家,都对身体方面的事更感兴趣。他们对照料自己的心意并不那么有兴趣。他们不照料自己的心与意。当心受苦时,他们不去察看它 为什么苦。他们更多地投入在照顾自己的身体上。身体有一点小痛,他们就赶着找医生、去医院。不过,当他们的心意受苦时, 他们却不怎么注意去找一找原因。”——阿姜康地

阿姜帖-德沙兰西 (1902-1994) 阿姜帖于1902年4月26日出生于泰国东北乌汶府乡村,年少时在本村寺院接受初级教育,心性温和。1916年阿姜曼的弟子 阿姜辛与阿姜堪游方路过停留数月,由于行止与其他僧侣大不相同,少年帖亲近供养,深受影响。随后他由阿姜辛引荐,在乌汶城素 塔寺受沙弥戒,开始了长达六年的经文学习。他于20岁受比丘具足戒后,决定游方梵行。当时有位住持邀他协助管理寺院,被他谢 绝,理由是:"禅修僧极其稀少,学问僧到处都是,他可以找别人。"以后的年月里,他时常自往林中洞穴墓地修习禅定,又与其它 高年资林居僧共度雨安居。他的老师除了阿姜辛外,还有阿姜索与阿姜曼。后来他本人也成为深受尊敬的禅修导师,定居普吉岛。 1957年阿姜帖与阿姜辛、阿姜李同时被泰王室尊封为昭昆,这是阿姜曼承傳下的禅僧第一次受封。不久他又被僧团任命为三府僧 伽行政官。1964年阿姜帖离开普吉岛觅地隐居,1965年定居於泰寮边境森林里的欣玛蓬,后来该处成为欣玛蓬寺。阿姜帖于 1994年圆寂。
        正道修行

阿姜李-达摩达罗(1907-1961) 阿姜李于1907年1月31日出生于泰国乌汶府乡村。十一岁丧母,十二至十七岁上学,十八岁外出作工,二十岁决意出家,开始 了佛学教义与僧侣戒律的学习。他闷闷不乐地发现,自己所在寺院的生活,与佛陀教导的梵行之道相距甚远,于是在第二个雨安居之 初,发愿找一位如法修行的导师。不久他遇见一位师承阿姜索与阿姜曼的头陀僧,对这位比丘的说法与生活方式印象深刻,于是步行 出发找到阿姜曼,拜他为师,于1927年5月重新受戒。他跟随阿姜曼度过了两段密集禅修时期,头一次在乌汶密林,第二次是四 年后在清迈彻地伦寺。此后经阿姜曼指点去泰国北部丛林自行遊方,至终走遍了泰国,及至缅甸、高棉、印度。1935年他在尖竹 汶府一处墓地建立了克朗孔森林寺,1955年在曼谷郊外湄南河口的沼泽地帶建立了阿育王寺。在阿姜曼的弟子当中,阿姜李是第 一位把林居傳统的禅修教导傳授给泰国中部主流社会的头陀僧。一生短暂多彩,心性敏捷灵活,他以傳授呼吸禅定著名,也以能识著 名。阿姜李于1961年圆寂。    

念住呼吸与15篇禅定开示     (PDF繁体)   
从少做起——29篇开示
成就戒德(来自修心的技能)
解脱的技能
给每个人的法
慈心的力量
善德的力量

停顿与思考
庇护处
卫塞节礼佛
灭苦手册
临终说法一则
意识

阿姜摩诃布瓦 -年那桑槃诺(1913-2011  ) 尊者摩诃布瓦1913年8月12日出生于泰国东北乌隆府邦塔村,从小正直、果决、理性,21岁从父母意愿、依当地傳统出家。 原本无意永久为僧,但成为比丘后,在学习世尊与圣弟子傳记时,深受影响,升起了修证道果的强烈信念与信心。他在研习佛教经典 七年后离开寺院,边游方行头陀行,边寻访阿姜曼的踪迹,于1942年找到这位禅修大师,被接纳为弟子。阿姜曼对他说,你钻研 经书,已获摩诃称号,现在要把书本放在一边,集中精力修习禅定,经典以后会对你有用。他跟随阿姜曼度过每一个雨安居,直到 1949年师尊圆寂。此后他独自在丛林里全力修行,成就卓著。1955年尊者在自己出生的村子附近一座森林里定居下来,建立 了帕邦塔寺。阿姜摩诃布瓦的佛法开示以流畅善巧、直接有力著称,体现了他本人的个性与修行风格。五十年来尊者安于简朴的林居 生活,言傳身教,广受尊敬,为保存林居傳统的修行模式与言教作出了宝贵贡献。
       

 

阿姜放-育提可(1915-1985)阿 姜放1915年出生于泰国东南部尖竹汶府的一户农家。十一岁成为孤儿,辗转在寺院长大,二十岁受具足戒。随着戒学知识的增 长,眼见周围僧侣对佛陀教言奉行不足,他渴望有一位老师按照经典上的方式教导自己。受戒第二年,机缘来临,阿姜李在尖竹汶城 外的旧墓地建起一座寺院,于是阿姜放在法宗派重新受戒,加入该寺院,成为阿姜李的大弟子。二战时期他曾在泰国北部森林中独自 修行五年。1957年阿姜李在曼谷附近建立阿育王寺后,他再次加入。1965年起阿姜放应邀在曼谷法宗派主寺之一的玛古寺傳 授呼吸禅定,在该寺度雨安居,干季则在乡间游方,觅地隐居。1968年阿姜放定居于罗勇府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直到 1986年圆寂。
        坦尼沙罗尊者的回忆——关于判断禅那境界
        觉知之心

 

阿姜查-苏拔多(1918-1992)  尊者阿姜查1918年6月17日出生于泰国东北部乌汶城附近的小村。完成小学教育后,13岁入寺为沙弥三年,后还俗助父母务 农。二十岁时,决意再次出家。他的早期僧侣生活以研习经典为主。受戒第五年,父亲病逝一事令他深思人生真谛,自己虽已泛读巴 利经典,却未趋近灭苦之道。他于1946年离开研经寺院,游方修行,就学于几位禅修大师,其中阿姜曼曾为他指明修心之道。此 后阿姜查独自在林间墓地苦修头陀行,高度成就。1954年他应邀回家乡定居,在附近一座热病孳生、鬼怪出没的森林里建立了巴 蓬寺。前来求教者越来越多,其中不乏西方人。阿姜查于1975年建立国际森林寺,1977年在英国建立第一所西方比丘主持的 林居傳统寺院。阿姜查于1992年圆寂。
        解脱之钥

阿姜潘那维多(1925-2004) 师承泰系林居傳统的西方籍僧伽中,先驱者当属尊者潘那维多。原名彼得-摩根,1925年10月19日出生于南印度一个英籍工 程师家庭。七岁回国受教育,二战结束时毕业于伦敦法拉第电机工程学院。先后在印度、英国任电机工程师,此间大量阅读东方哲 学,对佛教的理论与实践升起信心。他于1955年10月在伦顿受沙弥戒,后往泰国受具足戒,1956年7月回国,住锡于英国 僧伽信托会的小佛寺。慢慢地,其他三位英籍比丘各自还俗,潘那维多比丘独自照料寺院,克尽职责,独力宣法。尽管如此,他感到 自己的禅定经验尚不足祛疑,深知无可靠善知识的缺憾。五年后另一位西方籍比丘来到伦敦,于是他移交寺院,只身于1961年 11月回到泰国。当时他认识一位做地质普查工作的泰国居士,于是请他协助查访全国最优秀的禅定导师。最后这位友人为他引荐了 阿姜摩诃布瓦。数次面见之后,潘那维多比丘请求以他为师。他于1963年2月加入了偏僻的帕邦塔寺,1965年4月重新受 戒,从此潜心修练,直到2004年圆寂, 在帕邦塔寺定居41年。尊者潘那维多心性精细、平稳、多智,生前为帕邦塔寺副住持,常在染棚为来访者答疑,深受尊敬。
        潘 那维多尊者的录音(英语mp3,森林佛法网站)
        生 平像册(www.forestmeditation.com


"人们应该想一想,如果此生不修禅定,他们的生命轨迹将会如何。下一生有多好,只看你这一生 修行有多努力。也许你不再有这么好的机会了……尽管佛陀的教导如此殊胜,很少有人花气力去了解它。当人们把才智完全用于 物质目的时,他们对真正实质性的事情继续无知。灵性上他们是很愚蠢的……世间的聪明,根本不能与佛法的智慧相比。我乐见 聪明人出离世间,把注意力转向佛教修行。"——尊者潘那维多

坦尼沙罗尊者 (1949-) 原名杰弗里- 德格拉夫,美籍,1971年奥柏林学院毕业,主修欧洲思想史。大学期间曾参加佛教禅修班,如鱼得水。毕业后来到泰国,边教书边寻找可靠的禅修导 师,1976年随阿姜李的大弟子阿姜放出家,亲侍十年至师圆寂,一直隐修于罗勇府偏僻简陋的达摩萨地寺。他的第二位导师是阿 姜苏瓦特。1991年他应邀来到加州,协助阿姜苏瓦特建立了慈林寺,并于1993年被任命为该寺住持,自此时起担教。他是西 方籍僧伽当中的优秀行者之一,也是当代一位巴利英译名家。2005年被泰王室尊封为禅僧类的昭昆。同年被泰国摩诃玛库僧伽大 学授予荣誉博士。著名出版物包括英译阿姜李的《念住呼吸》等林居导师开示录、经文解读《掌中之叶I-V》、《觉醒之翼》等、 论著集《圣道修行》等、开示集《禅定I-III》。其中《佛教比丘戒律》(Buddhist Monastic Code)在西方成为各派佛教 的参考书。他的论著以原典为根本,直接了当、有穿透力、发人省思; 有关禅定的论谈则体现了林居傳统的实修承傳,字里行间值得细读。

论著

不 可能的事
慈 悲的教育
答 佛教杂志读者问
当 你亲证之时——巴利经 文的真实性
佛 陀的“应 该”
佛 教浪漫主义之根蒂
佛 教无常观的语境
归 依
戒 律的疗愈力

开 启佛法之门 ——礼敬在佛教思维与修证中的作用
苦 的形状——缘起的研究 (绪论)
涅 槃的意义
社 交焦虑
挑 战极限——佛教修行 道上的欲求与想象
无 我,还是非我?
信 仰与觉醒
业 力
业 与轮回
一 言蔽之论修持
印 证心灵真谛 ——佛教的厌离与净信
优 婆夷清-那那容与上座部佛 教修证的社会动态
这 条道有目标
正 见(节译自《以善巧业为依止》)
开 放佛法



禅定
认 知(1)
认 知(2)

布 施先行
拆 解当下——正思的作用
禅 定在面对苦痛、疾 病与死亡时的作用
定 的三层次
定 义念住
佛 教禅修: 如何与为何
观 察者
观 身体
呼 吸禅定导引
呼 吸禅定步骤
互 动的当下
护 卫禅
解 析辨识
精 进之乐
浸 於身內
空 性的诚实
礼 敬定
令 心胜喜
六 元素
你 内在的暴民
凝 视的平稳
去, 作禅那
如 何跌倒
三 辨识
四 梵住
审 视你正在作什么
说 事的心
调 入气中
退 后一步看大局
维 持的 工作
想 象
行 禅: 动中之止
一 点,两点,多点
意 向的坚持
浴 于 气中
自 戒的陶育
自 戒的技能
静 音并非必要:禅那中的官感认知
禅 那与正定
趣 味游戏


"对于佛陀觉醒的信念,始终指回你个人行动[业]的力量: 你是否有足够的力量,控制自己的动机令其无害? 无害的动机是否给予你完全放下动机的自由? 你能解答这些问题的唯一方式,是对个人的动机有严谨慎密的诚实,去探测哪怕最细微的伤害、甚至于探测动机本身最细微的动态"——《信仰与觉醒》



最近訂正 5-22-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