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問答選]

佛教是宗教還是哲學? 

[作者]約翰 - 布列特
[中譯]良稹
Is Buddhism Religion or Philosophy?
by John Bullitt

原文版權所有 ©  2005 Access to Insight. 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編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05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佛陀只把他的教導稱爲 Dhamma-vinaya ——法與律。但是多少世紀以來,人們試圖把他的教導以各種方式作系統化歸類,將其納入時興的文化、哲學與宗教思想模式中。佛教是一個倫理體 系、一套生活法則,有極其明確的目標,同時也具有宗教與哲學的某些側面。

它是哲學
        如同多數哲學,佛教試圖把人類生存的複雜性以某種方式勾畫出來,向我們擔保,宇宙實際上存在著某種秩序。佛陀在四聖諦中精辟總結了我們的處境:有苦、有 因、有一條滅苦之道。業力的教導,對於因與果的性質提供了一個完整而邏輯上自恰的描述。即便是佛教宇宙觀,盡管有些人一開始可能感覺牽強,也 是業力法則的邏輯延伸。根據佛法,有一種深邃而不可動搖的邏輯性彌漫於世界。

它不是哲學
        佛教與多數哲學系統的不同之處在於,後者依賴於推測與推理達到一種邏輯上的真理,而前者則依賴對個人經驗的直接觀察與某些技能的培養,獲得真正的理解與智 慧。閑情逸致的推測在佛法修持中是毫無地位的。盡管課堂學習、書本閱讀與活躍的思辯,對培養基本佛學概念的知性理解可以起到關鍵作用,佛教的 精髓永不能藉由那些方式達到。佛法非是一個構思出來作智力消遣的抽象系統,而是一個實用的指路地圖,它的根本目標在於把修持者引向最終目標 ——涅槃。

它是宗教
        世上每一種偉大宗教的核心皆存在某種超世的理想,教義則圍繞該理想而展開。在佛教中這個真理就是涅槃——以苦與緊張的止息爲標志,它具有徹底的超世性,與 我們平常的感官體驗不存在一絲一毫的類同。涅槃是佛教的同義詞,是佛陀所有教導的要點指向的終 极目標。由於它所瞄准的目標是如此高遠的超世理想,我們可以公平地把佛教稱爲一種宗教。

它不是宗教
        然而,與世上其它主要宗教反差鮮明的是,佛教裏沒有神性,沒有超然的創世者,沒有超我,沒有我們對之祈求拯救的聖靈或博愛的上帝。反之,佛教要求我們努力 自救:培養明辨,區分我們內心非善巧的素質與真正尊貴善良的素質,學習如何培養善巧素質,排除不良素質。這就是通往佛教最高的完美目標——涅 槃之道。即便佛陀也不能夠把你領到那個目的地,只有凭你自己的努力才能走完全程。


“因此,阿難,做你自己的島嶼,做你自己的安居處,不要找外在的安居處。法是你的島嶼,法是你的安居處,不要找其它安居處。” —— DN16(長部)


        盡管本質上屬於無神論[譯按:此處指西方式的單神主宰論],然而佛教修持確實需要某種信念。它並不是盲信,不是對經文所傳的佛陀言辭不加分析的接受。反 之,這是 saddha[譯按:巴利文意由確知而生起的堅心],是歸依三寶後升起的信心;這是對於精進修持佛法將會獲得佛陀 擔保的果報的 一種信賴。這個信念(saddha)是對世尊教導有條件的接受,這些教導在修持過程中始終受到嚴格的檢驗,而且 也必須受到行者 不断增長的明辨力的支持。對許多佛教徒來說,這種信念藉着傳統的崇拜儀式得到表達與增強,如對佛像的頂禮與巴利經文的持誦。盡管這與許多有神 宗教的崇拜具有表面上的類似性,但這些活動既非祈禱、也非乞求一位超世者的拯救。反之,它們作爲表達對三寶的高度尊貴的謙卑與敬意態度,是有 益而激勵人心的。
 


http://www.accesstoinsight.org/bfaq.html#neither-and-both 最近訂正9-17-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