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居傳統]

禮敬定

[作者]坦尼沙羅尊者
[中譯]良稹
Respect for Concentration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原文版權所有 ©  2003 坦尼沙羅比丘。免費發行。本文允許在任何媒體再版、重排、重印、印發。然而,作者希望任何再版與分發以對公衆免費與無限制的形式進行,譯文與轉載也要求表明作者原衷。


中譯版權所有 ©  2010 良稹,http://www.theravadacn.org , 流通條件如上。轉載時請包括本站連接,并登載本版權聲明。

        我們剛才持誦了禮敬定[奢摩他]的經文[1]。這一重要原則必須牢記在心,因爲心的靜止,往往是我們踐踏的。一個想法沖進腦袋裏,馬上跑去跟蹤它。我們飛快地離開大本營,卻發現難以回轉 。我們必須學會使定成爲心的正常狀態: 集中,在場,警覺身體,警覺正在發生的事。這並非是,你在定中不覺察其它事情,也並非是,你的感官根本不記錄它們,只是心不挪出去追隨它們 。心牢牢地定住在氣中,那是它的大本營,在那裏,它保護定,照料定,維持定。只有這樣,定才能增長,才能發展出我們需要的穩定性,不管來什麼,都能夠抵擋。
        太多次我聽人們說: “我的心現在靜下來了,接著做什麼?” 他們太急於跳到下一步,跑去修觀。但是,心得到任何解脫洞見之前,必須克服那股想動彈一下的不耐煩。你需要使心極其堅固 ,極其安穩,因爲等你開始修觀,也就是試圖理解爲什麼貪、嗔、癡會控制心時,你會發現自己迎面遭遇各種各樣的風暴。如果你的定不真正堅固、沉穩,只會給吹走。
        因此,你必須對道的這一部分懷著禮敬。畢竟,它是道的核心。佛陀曾經說過[2],正定構成了八聖道的核心,而道的其它要素,只是正定的前提和支持,保持定爲正定,保持定在正軌上。
        因此,對心的這一素養,要有禮敬。照料它。我們專注於令心處在恒常、安適、自我的狀態時,有時仿佛 是逆著佛陀關於無常、苦 、非我的教導而行。我們完全被吸攝於這股合一感之中,開始與它認同,既與那股靜止、也與靜止的所緣認同。一切合爲一體。因此,似乎我們是與洞見該告訴我們的 內容逆向而行。不過實際上,我們是在檢驗人類努力的限度。 與其對五蘊——色 、受、想、行、識這些聚合體——與之認同,我們是在把它們用作工具。作爲掌握這些工具的過程的一部分,必須有某種認同感。你認同定境,認同定中但凡存在的身感[色]、辨識[想]、思維構造[行]、和意識 。那就是爲什麼你對它們如此投入的緣故。它們全部合爲一性。
        不過,與其單單與之認同,你也把它們當作道。關鍵的區別就在於此。
        你把 它們帶到一起,一旦被帶到一起,你可以把它們如實分撿開來。如果所有那些東西在四處攤著,就很難看清它們如何互動,很難看清相關性在哪裏,相互之間的界限在哪裏。不過,你把它們帶到一起,那麼一旦它們長久處在一起,就會開始相互分離開來。
        阿姜李有一個把石塊投入火中的好比喻。當石塊裏的各種元素達到熔點時,它們就從石中逐一熔化出來。它們就是這樣分離的。你講要試圖理解,獲得洞見的一切現象也是一樣。一旦它們在這個合一感之下,長久地處在一起,聚集在一起,就會開始分離開來。你要做的只是問: “這是什麼? 這個與那個是一樣的嗎?” 接著你只管看。你開始看見,這些東西之間有一個自然的分界線。但是,在你把心在定中達到合一之前,你實在是看不見的。你看見的所有分界線都是由詞語和觀念強加的,由種種先入之見強加的。
        把那些先入之見放到一邊,就只專注於令心入定。你現在坐在這裏修定,要試著使定盡可能精細,盡可能穩固。當你起身離開時,不可把它丟下。試著維持它。經典中用到的一個形象是,一個人頭上頂著一只碗,裏面盛滿了油。要試圖發展出同樣的平衡感、細膩感、念住感。隨著你出定,不管去哪裏歇夜,要試著維持那種定著感、沉穩感。不可讓它濺潑掉。這就是禮敬定的一個側面: 試著在全天維持它 ,不讓自己被外面擾亂。再說一遍,你會覺知外在的事件: 有人得交談、有工作得完成、鳥兒的鳴叫、林中的風聲。這些東西都會對你的覺知呈現出來,但是你不會把注意力送出去追逐它們。要試著把你的注意中心維持在內部、這裏。
        隨著你發展出這種連貫性,它就變成你的覺知的習慣中心,你的習慣參照點。其他事物相對於那個中心的移動,就十分清楚起來。換句話說,出去看看的那個沖動: 你會准確如實地看見它----它就是追著事物跑出去或流出去的身內某些部位的一股流或一種身感 。如果你能逮見它,就會明白: “噢,當心把注意力集中到外面時,就會發生那件事。” 參照點的變 動,既包含了心的一面,也包含了身的一面。當你的明晰的覺知感足夠寂止時,就能看見這些東西的移動 。參照框架越寂止,你在心裏能注意到的動態就越精細。因此,這個寂止的成分是極其重要的。沒有它,洞見只不過是詞語,觀念,你從書裏拾來的東西。但有了它 ,洞見就是觀察事件的實際發生和實際動作。
        因此,這是洞見來臨的基礎,它是引生解脫的洞見。你開始觀察到過去習慣於騎在上面跟著走的那些動態,因爲現在你不再騎了。你隨時看見心的這些閃出動作,但你不會跟它們一起閃出去 。關鍵的不同就在這裏。如果你乘勢跟它們出去了,那只是凡常之心的做法。但如果有一種內在的定感,你就可以看見心出去,思維出去,辨識出去,攀上事物的過程。你如實觀察它們 。你開始想:“爲什麼我竟然要與那個東西認同?”
        那就是解脫可能性來臨之時。不過,這只有在當你極其,極其寂止時才會發生。爲了寂止,你需要在當下此處有一種安樂感。否則,心不願意呆著。爲了使定保持牢固而不受強迫地呆著 ,你要在這裏感覺良好。你用但凡有效的方式練氣,幫助你安定下來,保持明晰,集中。隨著你用氣,對付身內的痛感,你會發現,有些痛你可以消解掉,有的不能,但你只能藉著實踐 ,才會懂得。如果有痛,你不能只用調氣來驅散它,你學會與之共存。你學會不與它認同。你對它們有覺知,但在覺知和痛之間存在一種分離感。那樣它就可以忍受了。
        如果你打算與身體的某些部位認同,要與好的部位認同。找到身內你能夠藉著調氣,維持一種安樂感的部位。專注那些地方。在這個動蕩的世界 當中,那裏會成爲你的定心處 ,你的參照點。
(根據2001年7月某日開示錄音整理,本文來自坦尼沙羅尊者開示集《禪定》)

中譯注:
[1]AN6.32 偈語: “敬佛、敬法、誠敬僧,敬奢摩他而精勤、誠敬訓練,敬審慎、敬賓客: 這樣的人不會退墮,與涅槃同存。”
[2]MN117: “比丘們,什麼是帶著支持與必要的聖正定? 任何心的單一性,配備著這七要素——正見、正志、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即稱帶著支持與前途的聖正定......這其中 ,正見先行.正見如何先行? 正見者,生正志。正志者,生正語。正語者,生正業。正業者,生正命。正命者,生正精進。正精進者,生正念。正念者,生正定。正定者,生正智。正智者 ,生正解脫。”


相关连接:
最近訂正 1-23-2010